西安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春天。当时在科学考古研究所工作的石兴邦,在西安郊电厂的基建工地上做考古调查时,无意发现了浐河岸边的半坡遗址。年仅30岁的石兴邦,立即将相关情况写成报告,交给了科学考古研究所。
从1954年秋季至1957年夏季,在石兴邦的主持下,5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在半坡遗址进行。这是新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的第一次大规模田野考古发掘,也是考古学历史上第一次发掘出古人类完整的史前居住遗迹。在遗址发掘,已揭露出的面积达1万多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墓葬区三个部分,清理出房屋遗迹40多座地窖遗迹200多座灶坑80多个柱洞400多个陶窖6座墓葬170多座,出土了万件生工具和生活用具,以及数量可观的彩陶雕塑等艺术品和各类装饰品。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也是我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其丰富遗存,揭示了距今6000多年前,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社会组织生生活经济形态婚姻状况风俗惯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
1956年3月,当时主管文教工作的副总理陈毅途经西安,在文化部文物局郑振铎王冶秋同志的陪同下,到正在发掘的半坡遗址。在看到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时,陈毅同志连声赞叹感慨万千,对两位同志提出的直接在遗址上建一个博物馆的建议非常赞同。回到住处,陈毅同志即兴赋诗四首,其一首写道半坡村是原人居,彩陶纷陈世所稀。绝无甲骨方块字,七千年前往可稽。
第二天,陈毅同志向发电报,建议拨款30万元人民币修建半坡博物馆。很快,批复同意。1956年6月,文化部下发文件,财政部拨款30万元,在考古发掘的遗址基础上,建立陕西省博物馆半坡村分馆。该馆后被命名为西安半坡村博物馆,在1957年改名为西安半坡博物馆。这一馆名,沿用至今。
1958年4月1日,西安半坡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成为新第一座史前聚落遗址博物馆。该馆在遗址本体上修建保护大厅,把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为一体。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被誉为了不起的创举。1962年12月,联合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关于保护景观和遗址的风貌与特征的建议,提出了对遗址和景观考虑建立专门的博物馆的倡议。此时,距离西安半坡博物馆建馆已有4年。
1961年,半坡遗址被列入第一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内的村落布局葬俗房屋建筑等遗存,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我新石器时代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人们对史前文明有了新的更高更深层次的认识。
西安半坡博物馆,在内外考古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馆于1997年被宣部确定为首批百个爱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于2008年被家文物局首批授予家一级博物馆称号。自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以,该馆接待外游客数千余万人次。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还被评为最值得外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为越越多的人所熟知和喜爱。